村级党组织书记培训应重视“三不”问题
发布时间:2021-04-23 07:08 阅读量:2785
近期,各地针对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结束后的新任村级党组织书记培训工作正在有序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多数培训还是千篇一律、乏善可陈,主要表现为:一是培训内容不务实。村级党组织书记中绝大多数都长期在基层工作,需要更接地气、更贴合农村实际情况的课程安排,但在培训中80%都是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对业务知识、技能操作等实践经验相关课程,而且多数课程讲述内容片面,课程安排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二是培训方式不灵活。多数培训仍然采取传统授课的方式,培训模式单一,互动教学少,“上面讲、下面听”和“一人讲、万人听”的现象屡见不鲜。对于村书记的培训更需要在培训方式上改变策略、创新思路,从课程的多样性上入手,进一步增强课程的吸引力。三是培训效果不理想。学员主动性不强,存在“被迫学”、“应付学”、“走过场”等敷衍了事的思想,从而导致培训的整体效果欠佳,学员在培训后无法做到学以致用,上级领导和村级党组织书记对培训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忽视了课外反馈互动与课上授课的有效衔接。
对此建议:一是提升“眼力”,在培训内容上定方向。培训内容应推陈出新,侧重当下实际,聚焦热点课题,例如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相关政策解读、党史学习与提升理论水平相结合等。除此之外在培训内容设定上不仅要全面完善,也要细化分配、有的放矢,突出本乡本土特色亮点,达到“按需施教”的良好效果。二是开发“脑力”,在培训方式上动脑筋。村级党组织书记长期在一线基层工作,获取理论知识的渠道较少,因此在培训方式上应针对基层干部的特性,要在教学手段、教学场地等方面寻找突破口,创新授课技巧,丰富授课思路,以观摩教学和“线上+线下”结合教学等多种形式,提高课程的灵活性和吸引力,并组织相关考试,促进学习培训入脑入心。三是增强“体力”,在培训效果上下功夫。培训效果的优劣决定了培训的成效,培训的过程不应仅限于课堂之上,授课教师与学员之间的互动要贯穿培训的各个阶段,在课余时间多与学员沟通交流,知晓学员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感受,培训结束后通过召开座谈会、回访调研等系列活动,跟进了解学员的学后运用情况,促进学员在基层工作中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带动村民团结一致,为乡村振兴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中共义县委组织部 董达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