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叙事传播方法 讲好辽宁红色故事
发布时间:2024-12-13 08:15 阅读量:9409
2024年12月1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文章指出,“中华民族是守正创新的民族。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作为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并具有整体性、逻辑性和故事性等天然属性和优势,如何创新叙事方法和传播手段,实现红色资源活化,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是一项重要课题。
“数字叙事”,扩大史实宣传覆盖面。辽宁地区红色遗迹遗址、红色文物等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抗美援朝纪念馆、中共满洲省委旧址、东北抗日联军会议旧址、“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辽沈战役纪念馆、赵尚志纪念馆、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塔山阻击战纪念馆、抚顺雷锋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构成了红色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这些场馆一直努力通过专题展览、仪式教学、流动电影、知识讲座、情景剧、故事宣讲、理论研究等方式进行史实宣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宣传方法,提升传播能力,向场馆之外更广大人群展示红色史实,则需要建设和完善“网络数字”纪念馆,整合优化全省红色文化资源,应用数智媒介,利用好网络媒体平台,使传播形式更为便捷多元,让人民群众突破时空束缚,在网络空间沉浸式走进历史情境,感悟红色精神。
“评书故事”,深化中小学生情感认同。除了纪念馆、遗址遗迹等物质形态,红色资源还拥有英模人物、先烈事迹、民族精神等非物质形态。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凝练了热爱祖国、对党忠诚、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不朽精神,成为辽宁大地的宝贵财富,成为可以代代传承的传家宝。抗美援朝出征故事、抗日故事、辽沈战役故事、雷锋故事、共和国长子的故事......将故事讲清楚不难,将道理讲明白不难,难的是动人心扉,洗涤灵魂。红色故事以何种方式走进中小学课堂才能受欢迎?答案是创新形式,借助中国传统的民间口头文学艺术——评书、故事等形式,通过音视频说书形式,声情并茂讲述鲜活的史实,提高红色历史的可理解性和记忆性,让广大青少年群体在多元叙事模式中增强家国情怀的情感认同。
“创新教材”,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思政课为大学生提供思想火种,是高等教育过程中立德树人的关键,其涵盖了政治学、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核心内容,旨在通过丰富的理论阐释实现大学生的情感联结、政治引领、文化认同与信仰塑造。如今,辽宁“六地”文化已经成为我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教学中显现出二者融合路径单一,叙事表达枯燥,案例生动性不足等问题,一定程度削弱了红色历史文化的渗透性与引领力。需要编撰具有辽宁红色文化特色的思政教材,并探索多元教学方法,让大学生们走出去,到纪念场馆和遗址遗迹中完成社会实践,形成高校“课堂+社会实践”一体化的大思政格局。
“经典文艺”,不可忽视的思想穿透力量。辽宁故事中不乏“红色文学经典”,《浑河的急流》《沸腾的群山》《春天来到了鸭绿江》《八月的乡村》《在祖国的东方》《高玉宝》《歌唱二小放牛郎》《谁是最可爱的人》《火车头》《雷锋日记》等一部部生动传神的文学作品,以及由文学而衍生的影视剧和舞台剧,经过历史积淀和千锤百炼的时光筛选,在读者和观众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不能忽视。在新时代讲述辽宁红色故事的进程中,应重视文学经典及经典文艺的永恒魅力和影响力。一方面,组织重印、重温经典著作,开展全民阅读红色经典文学的读书活动;另一方面,组织优秀作家和剧作家以笔为犁,深植时代,创新表现手法,精准描摹现实,讲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的经济新发展,讲述雷锋精神发祥地的社会新面貌。
作者:刘晏如
【编辑:乔宇】
【责编:王雪弘】
【审核:许华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