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宁党建网
欢迎光临辽宁党建网!
  • 首页新闻
  • 热点关注
  • 本站头条
  • 重要讲话
  • 权威发布
  • 基层党建
  • 非公党建
  • 廉政建设
  • 校园党建
  • 党建评论
  • 红色文化
  • 信息动态
  • 党务公开
  • 调查研究
  • 理事会
  • 第一书记
  • 党史学习
  • 志愿服务
  • 乡村振兴
  • 视频新闻
  • 社会组织
  • 党建书店
  • 人才工作
  • 志愿者
  •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动态

    碧波之上的摆渡人:走进大连海葬服务工作者

    发布时间:2025-02-10 17:06 阅读量:3868

    深秋的黄海,海风裹挟着咸涩的气息扑面而来。一艘通体素白的船只缓缓驶离港口,船尾站着十几位身着黑衣的家属,他们手中捧着亲人的遗骨,随着海风与鸣笛声将降解罐陆续投入碧波中,在碧海、蓝天和鲜花的见证下 缅怀逝者。这是辽宁中原海葬服务中心2024年第20次海葬仪式。站在船舷边的海葬服务中心主任陈雨潇注视着一切,作为每次海葬服务团队的负责人他眼神温柔而坚定,仿佛与这片海有着某种无声的约定。

    微信截图_20250210170226.png

    一、与海共生的特殊职业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选择做海葬服务?"陈雨潇将一缕被海风吹乱的头发简单整理一下,"其实是大海选择了我们。"作为土生土长的大连人,他目睹过无数家庭因墓地价格、维护等问题陷入困境。大连作为三面环海的海滨城市,早在1997年就在全国率先开展骨灰撒海活动。

    不同于传统殡葬,海葬服务需要"海陆空"全方位协作。海葬服务的工作人员团队要对接每一组家属、船舶安排、协调海事部门报备航线,还要培训能应对晕船呕吐却依然保持仪态的工作人员。"最紧张的是清明节前后,有时一天要完成多场海葬。大家凌晨四点就开始检查救生设备、对接参加仪式的家属、准备环保降解罐、清点鲜花,海况稍有变化就得重新调整流程。"

    打开他的工作日志,密密麻麻记录着特殊需求:为蒙古族家庭单独准备的环保祭奠品;帮海外华侨准备日文翻译;为早夭孩子准备的特殊海葬祭文,甚至有位老人要求伴着《军港之夜》长眠——那是他当海军丈夫生前最爱的歌。

    微信截图_20250210170256.jpg

    二、浪花里的温情与遗憾

    "每个环保骨灰罐只有四斤重,但我们托着的是家属几十年的情感。"中原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的杨沈师傅是退役军人出身,他说有次跪在甲板上,徒手捞起被风吹落的家属的手机,他的膝盖在铁板上磨出血痕,"倒不是手机有多贵,是里面存了很多亲人的照片......"

    陈雨潇说起2023年夏天,90岁的王爷爷执意要送老伴最后一程。当骨灰撒入冰海时,老人突然哼起《大海啊故乡》,全体工作人员自发跟着合唱。歌声混着引擎声在寒风中飘荡,那一刻,“那一刻我们真正理解了海葬的意义”——不是终结,而是让思念随潮汐永恒涌动。

    但遗憾也如暗礁潜伏。有家属因晕船未能完成仪式,有兄妹为撒骨灰的位置争执,还有位父亲始终不愿松开孩子的降解罐。"要打破'入土为安'的观念,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微信截图_20250210170318.jpg

    三、让生命回归自然的旅程

    在推广海葬的多年里,团队开创了"三维服务":数字化云祭奠平台、开发追思云纪念堂、组织"放流生态鱼苗"等纪念活动。如今大连年海葬量已从最初的十几例增至上千例,节约土地近万平方米。"有位老教授把省下的墓地钱捐给了海洋保护基金会,他说这是最浪漫的循环。"

    微信截图_20250210170343.jpg

    四、政策托举的蓝色公益

    "大连市户籍居民选择海葬的家庭,可享受海葬免费政策与生态安葬补贴与基本撒葬费用减免,并且还额外提供免费乘船名额和礼仪服务。"工作人员随手开政策文件,泛黄的纸页上留存着多次翻阅的折痕。自2018年辽宁省将海葬纳入基本殡葬服务补助范围以来,已有超过数千家庭受惠。2023年更增设了低保户专项补贴,让"向海而眠"不再是难以触及的愿望。

    暮色中的码头,刚结束仪式的刘先生握着补贴存折感慨:"原本买墓地的钱,正好给闺女交研究生学费。父亲是环保工程师,这样的归宿才是圆满。"远处的海平面泛着碎金般的光泽,浪涛声里,政策关怀与生态文明的共鸣正化作新的潮汐。

    夕阳西下,采访结束时又一场海葬即将启航。海葬工作人员检查着船舱里的应急药箱,里面常年备着速效救心丸和晕船贴。"你看这些海鸥,"他指着船尾盘旋的白色身影,"它们会陪着船走完全程,就像生命的接引使者。"浪花翻涌间,那些落入深蓝的故事,终将在潮起潮落中续写新的篇章。

    微信截图_2025021017040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