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清原“基地学堂”开启农村党员群众致富“金钥匙”
发布时间:2017-10-18 19:01 阅读量:1328
清原县在发展特色产业的过程中,依托特色产业资源成立的种养小区,建基地、办学堂,开辟了一条农村党员特色培训之路,成为农村党员增收致富“金钥匙”,得到了基层党员群众的欢迎,有力地促进了美丽乡村、和谐清原建设。
产业基地作学堂:进门是课堂,出门是现场。针对农村党员实用技能不足的问题,清原县改变以往集中办班讲理论的作法,把讲理论与重实践有机结合,着重在产业基地建培训阵地。为打造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农村党员培训阵地,清原县先后与沈阳农业大学、中科院沈阳生态研究所等单位联合确定了5处生态产业培训基地,又在具有“北龙胆第一村”的英额门镇椽子沟村、红河谷中药材合作社、日丰食用菌研究所等地方建设特色产业技术培训中心。全县共确定培训基地97处。把培训班办在基地上,进门是课堂,出门是现场。农村党员在课堂上学特色产业种植新技术,可立即在教学基地现场进行试验操作,进一步增强了实际操作能力,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大苏河乡依托红河谷中药材产业党支部建立的产业基地,采取边学习、边实践的方式,免费向周边的党员群众传授中药材种植技术,先后培训5000余人次,推广到全县3个乡镇12个村,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特色案例作教材:吃“地方特产” 品“特色风味”。注重从基地和基层一线挖掘先进人物和典型案例,积极建立特色产业培训资料库。经过评选、审定,确定了“龙胆草裸地归圃种植”、“大苏河特产营销策略”、“土口子山木耳品牌营销”、“特色农家乐—打造致富增收新亮点”等多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教学案例。这些案例浅显易懂、真实可信,有效激发了农村党员群众学习兴趣。同时,以身边的人和事为基本素材,组织人员编写了一批科技培训“专用教材”,如《林永清--播种施肥稿的应用》、《龙胆草病虫害防治》等;由组织部策划选题并录制的《“药王”徐等一》、《“食用菌专家”周玉才》等多部科技专题片,讲周围的人,谈身边的事,成为当地党员干部学习时必选的“地方特产”。同时,选树一批种养殖方面的致富能手,作为引领党员群众增收致富的活教材,他们的工作场所也成为附近党员群众学习、培训、交流的课堂。
“农民专家”为师资:“田秀才”登台 “土专家”上场。清原县在建立1800余人乡土人才队伍的基础上,注重把当地知名的“土专家”、“田秀才”221人,其中农村实用人才185人、农村党员干部36人,纳入师资队伍,与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科技人员一起“讲经论道”。通过“土专家”们的现身说法、学习现场“一问一答”互动授课,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仅使党员群众明确了带领群众发展产业的正确方向,也加快了特色产业技术的普及推广。同时,以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土专家、田秀才为骨干,分行业组成流动课堂服务队,开展实用技术“进万家、进农田、进大棚”活动,积极推广玉竹、威灵仙等中药材种植新品种,推广林蛙棚化繁育、西香瓜冷棚栽培等实用技术,两年来,他们深入各村120余次,实地走访大棚400余栋,解决技术难题100余项。“中药材生产状元”英额门镇椽子沟村徐等一被聘为培训教师后,在自己的中药材生产车间腾出3间,做为培训课堂,将多年摸索出的中药材种植技术倾囊相授,受到前来学“艺”的农村党员群众一致欢迎。他本人也被吉林大学中药材学院聘为客座教授。
“一站式”教学形式:“一条龙”服务 “全程化”管理。在产业基地进行“一站式”教学,组织党员群众现场观摩、实地操作,有重点、有计划地开展培训活动的同时,以产业为依托,成立了特色产业技术协会,分产业类型组成产业科技服务团或流动小分队,实行上门指导服务,并引导产业发展基础好的产业大户、致富能手带头成立合作社,将发展产业的党员群众纳入其中,为他们提供产、加、销“一条龙”服务。同时发挥基地“土专家”、“田秀才”的技术指导员、发展导航员、市场营销员作用,进行有针对性地帮扶,带领群众发展特色产业。枸乃甸乡朱家堡村“草莓种植状元”庞国华带头成立金香草莓生产专业合作社,注册“金香”牌草莓商标,并在沈阳、抚顺等地定点销售,促进了当地草莓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县已组建的34家产业党支部,带动会员和群众发展中药材、有机米等10余万亩,发展肉鸡、林蛙养殖3000万余只,发展山野菜3万余亩,有力地推动了特色产业发展、带
动了群众发展致富。
中共清原满族自治县委组织部
纪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