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原县发挥党组织作用助推农民走合作致富路
发布时间:2017-11-13 15:11 阅读量:1464
清原县注重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牵头引领作用,结合特色产业发展,积极组建农村产业协会和农村专业合作社,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引导和组织群众走合作增收致富之路,实现了农村党建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支部搭台,引领带动,特色农业产业格局初步形成。由党支部牵头,把专业大户、党员组织起来创办、领办产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并帮助这些组织办理注册登记,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内部管理,让产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依法运作。为解决合作组织在特色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由县农发局组织优秀乡土人才到各专业组织“手把手”帮教,现场传授种、养殖知识,并由各村党支部依托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组织学习外地先进技术经验。村党支部还积极帮助产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延伸工作触角到组到户,在市场、“会社”、农户之间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通过村党支部引导扶持,把一个个独立、弱势的农户组织起来,实行信息、技术、利益共享,提高了农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清原镇镇西村二道岭村民组是一个以草莓生产为主业的专业屯,2015年村党支部带领组建了草莓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岭丰”牌商标,对草莓包装销售,一下子打开了市场,当年户均增收近万元,激发了草莓种植农户扩大生产规模的积极性,坚定了在党支部带领下合作致富的信心,全县逐步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农业产业格局。
服务助推,上下联动,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绿色通道”。把发展产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组织纳入全县农村经济政策目标的组织体系,把引领农民合作致富与基层党建工作紧密联系,在推广技术、供应物资、安排贷款、教育培训等方面大力倾斜,并与沈阳农业大学等高校“结亲”,定期聘请农艺人员指导和帮助发展特色产业,为农民提供新信息、新品种、新技术、新市场。各乡镇党委针对不同专业类型的村,在分类指导基础上,培养“产业型”党支部,提高村党支部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实现农村党组织的人力、智力与农业产业的优势对接。通过县、乡、村三级联动,做服务产业发展“五到位”,即信息服务到位、教育培训到位、技术指导到位、资金帮扶到位、销售服务到位,促进了农业产业的要素互补、互利协作,壮大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目前,全县已建立蔬菜、果品、种植、养殖、食用菌、中药材等各类经济产业专业村74个,选树、培养“专业型”党支部1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由单一的生产资料购买、生产技术服务等合作,向开展标准化生产、品牌包装、订单农业、无公害基地认证等领域拓展。
示范辐射,整合互动,提高全县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为提升全县农村产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的引富、带富水平,县委组织开展“产业联姻”,引领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打破地域格局,走“建基地、育龙头、结链条、创品牌”之路,将全县项目相同、效益较好的产业合作组织联合起来,组建大型产业协会,做大产业规模,打造特色品牌。英额门镇椽子沟村党支部书记、大苏河乡长沙村书记杨国江联合全县24个中药材合作社成立东北中草药产业协会,结束了小型合作社“散打散杀”的局面,带动4000多户农民搞规模化中药材种植、加工。各乡镇党委大力培植有较大种养项目、示范性强的中心户,扩大种养规模,建立种养示范基地,发挥示范辐射作用。目前,全县已经形成红透山镇“绿源蔬菜合作社”、夏家堡镇“小太阳香瓜产业协会”、清原镇“毛毛鸡专业合作社”、“清原马鹿养殖协会”等一批“同业联盟”,逐步形成了以产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为载体的农业产业化新模式。各村党支部广泛开展了“带头调结构,带头搞示范,带头闯市场,扶持一名青年农民,扶持一户贫困家庭,扶持一个致富典型”的“三带三扶”活动,发挥党员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全县1042名农村党员干部参与到“三带三扶”活动,214名村组干部成为产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全县选树合作致富标兵274名,通过加入合作组织脱贫的农户达3000户以上。
中共清原满族自治县委组织部
纪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