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行十九大精神 推动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发布时间:2017-11-22 15:09 阅读量:172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严格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要坚持精准引进人才、精准识别人才、精准使用人才,避免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造成人才流失,做到人尽其擢、才尽其用,从可预见的未来、领域、格局出发,从人才供给侧改起,探索人才成长规律,调整人才供需结构,挖掘内生动力,铲锄体制壁垒,使天下英才充分涌流,人才强国道路畅通无阻。
新常态倒逼深改革,深改革需要强人才。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就要将改革进行到底,马克思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才作为改革第一要素,主导着社会关系演变,影响着经济关系转型,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是趟过改革深水区、跨越发展新常态的必备条件。自上世纪末邓小平同志提出“人才战略思想”以来,我国人才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一度“人才饱和论”甚嚣尘上,但随着我国主要矛盾转移,人才发展不平衡矛盾日益凸显:区域之间不平衡,主要表现在欠发达地区人才吸引力不足,人才流失严重,发达地区人才扎堆,以东北地区和北上广深对比最为明显;城乡之间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人口空心化和治理空心化问题凸显,城乡二元结构还远没有消弭,人才二元结构却接踵而至,“三农”人才饥渴,二、三代农民难以为继,不仅造成人才的浪费,也严重制约我国农村地区人才体系均衡发展;行业之间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劳动密集型人才“产能过剩”,创新科技型人才“入不敷出”,海外高层次人才回流乏力。最终造成地区间人才发展不协调、人才结构不合理、产销错位、供需失衡、高层次人才短缺等问题,经济社会转型中如何实现人才结构再平衡、供需关系再匹配,成为提高人才要素生产率、建设人才强国的新时代命题。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竭人才之力者在市场。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主体地位。” 如何引导形成人才双向流动、理性择业,实现动态平衡呢?充分发挥市场的杠杆调节作用,将人才作为推动市场配置和创新驱动的关键环节,用市场调节代替传统人才供应紧箍咒,引入“良币驱逐劣币”的市场自主调节机制,是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答题,也是最科学有效的方法。
具体而言,探索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人尽其才、才竭其力,需要以市场为导引,调整人力资源有效利用;以供给结构为牵引,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以看不见的手为指引,调整人才发展战略。加强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需要新思路,需要大气魄,要大胆与人才培养机构、人才需求市场实现无缝隙接驳,建设大学生实习基地、管理人才创业基地和高层次人才创新基地,特别是东北地区,要抢占人才第一阵地,从源头留好人才、养好人才;降低制度性人才交易成本,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在人才资源配置的主体地位,密切关注人才职业期待,强化人才供需动态匹配,以更宽需求、更高要求,对人力资源市场化进行自我革命。深化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需要挖掘人才新市场,农村人才市场大有可为,农村也是就业创业的一片热土,实现乡村振兴,人才是根本,用“人才兴”助推“乡村兴”,针对农村地区法律服务、医疗保障、消费服务等方面短缺而迫切的需求特点,研发引进人才的保底兜底“三农”政策,“扶上马、送一程”,加快异地人才本土化进程,村官是从官方角度做出的一次有益尝试,通过市场调节和政策引导,吸引人才到农村开拓思路、变通模式、拓宽销路,将农副土特产变成抢手的“金疙瘩”;农村人才供给不能仅仅依赖人才引进,通过强化技能培训,培育更多新型农民,挖掘本土人才,夯实乡村人才基础,制定更多惠农利农政策和金融扶持政策,“倒吸”返乡创业人才“逆流成河”,固化乡土人才创业信心。
人才发展“软件”要宽松,人才自身“硬件”要过硬。调整人才供给侧结构关键在人才匹配,而人才匹配要兼顾供、需两方,要为人才发展留足发展空间,给人才松绑,打造人才发展“软环境”,在人才供给方面,不做人才发展路上的“刽子手”,坚持“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选才理念,调整选才用人体制机制,拓宽选才渠道,打破条条框框,坚持“唯才是举”、“能上能下”,不以学历、年龄、经历、身份、性别为局限,严格贯彻执行《新劳动法》,保障不同层次的人才享受公平竞争的就业机会。因材施教,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秉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理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钢化”人才自身“硬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育大国工匠精神,要坚定“天生我材必有用”信心,坚守“十年磨一剑”恒心,坚持“天下为公”初心,办好教育,为人才强国战略源源不断输送人才。(新宾县委组织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