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宁党建网
欢迎光临辽宁党建网!
  • 首页新闻
  • 热点关注
  • 本站头条
  • 重要讲话
  • 权威发布
  • 基层党建
  • 非公党建
  • 廉政建设
  • 校园党建
  • 党建评论
  • 红色文化
  • 信息动态
  • 党务公开
  • 调查研究
  • 理事会
  • 第一书记
  • 党史学习
  • 志愿服务
  • 乡村振兴
  • 视频新闻
  • 社会组织
  • 党建书店
  • 人才工作
  • 志愿者
  •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动态

    “全国十佳农民”赵玉国刻苦钻研带富2万乡亲

    发布时间:2018-02-28 15:09 阅读量:1872

    刻苦钻研擅用外脑

    “全国十佳农民”赵玉国带富2万乡亲

      短短10年时间,流转土地从33.3公顷扩张到2000公顷,带动2万多名农民增收,这一不平凡业绩的创造者就是在当地家喻户晓的“田秀才”、今年62岁的铁岭县蔡牛镇张庄合作社理事长赵玉国。1月17日,赵玉国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十佳农民”荣誉称号。

      1992年,头脑灵活的赵玉国作出了一个在当时堪称冒险的决定:拿出东挪西借的32.5万元“巨资”承包了蔡牛镇的33.3公顷土地。坚信“科技里有黄金”的赵玉国边自学边实践,他自费走进大学,系统地学习农业知识,获得了大专文凭,迅速成为当地有名的致富能人。2007年,“不愿守着家业吃老本”的赵玉国审时度势,成立了铁岭市第一家玉米合作社———张庄合作社。

      “大伙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规模扩大了,就适合农机大规模作业,加上统一采购种子、化肥,统一管理,生产成本降下来了,大伙的收入自然就多了。”为说服群众流转土地,赵玉国一方面经常到农户家里讲规模种植的好处,一方面主动以高出市场价100元到200元的标准流转土地。“决不能让农民吃亏”,这是赵玉国办农民合作社10年来始终坚守的信条之一。

      流转价格高,就意味着利润会减少,但赵玉国始终坚信科技创新能带来更丰厚的利润。他主动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省农业科学院、沈阳农业大学等15家“农”字头科研院所合作,先后拿出133.3公顷耕地作为这些科研院所的试验示范基地。在这些基地里,科技人员进行了无数次的品种对比、肥力测试、防虫和抗倒伏试验。

      近水楼台先得月。这些试验基地研发出来的新品种、新技术,张庄合作社往往能优先应用。“客户都说俺们合作社走在了市场前头。”合作社党委副书记李伟琴说。

      正是借助农业科研院所的力量,10年来,张庄合作社成功推广了十多个抗倒伏、抗虫的玉米新品种,并在当地率先应用大垄双行、倒茬轮作、辅推密疏密控等新型玉米种植模式。

      “不服不行啊!用老赵教的大垄双行技术种苞米,这两年,往少里说,我0.067公顷地能多收300元。”2月26日,在张庄合作社开农机的东二台子村村民张铁仕喜滋滋地告诉记者。

      为扩大生产规模,除了正常的土地流转外,张庄合作社还在铁岭地区率先实行了土地托管和代耕代作两种经营模式。这两种模式的应用,最大限度地把周边的耕地吸纳进了合作社的掌控范围,也把农户从繁重的劳作中解脱出来,同时降低了农户的生产成本和经营风险。

      “规模化种植能够充分发挥科技、品种、机械化等方面的优势,借助这些优势,我们合作社的玉米产量大幅增加,社员人均增收6500元,也带动了周边2万多农民增收。”赵玉国说。

      随着合作社实力的提升,赵玉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公益事业当中,一方面在农闲季节开设农业技术培训班,聘请专家免费对农民进行培训,农忙时节,他常常到田间地头传授经验;一方面购进高产玉米种子和优质农药化肥,以优惠价格销售给农户。为支持家乡建设,赵玉国积极组织队伍修村路、打水井、清淤植树。对贫困户,赵玉国也尽可能地以相对优厚的工资安置他们到合作社打工。

      懂科技、善经营又乐于带领群众致富的赵玉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