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情系民族地区谋发展助力脱贫攻坚促振兴
发布时间:2019-08-13 16:35 阅读量:1848
长期以来,辽宁省民族和宗教事务委会党组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将扶贫工作纳入重要日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助力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和振兴发展。省民宗委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省定点扶贫工作先进单位,多名同志被评为全省定点扶贫工作先进个人。共产党员网、中国民族报、辽宁工作、公仆杂志、辽宁党建网、中华先锋网等多个媒体宣传报道了省民宗委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经验做法和省民宗委驻村工作队帮扶事迹。省民宗委驻村工作队被评为阜新市最美驻村工作队。
一是强化支持,服务全省脱贫攻坚全局。长期以来,省民宗委党组每年多次例会研究相关议题,历任党组书记、主任亲自与分管处室研究工作,专题听取工作汇报,并带领相关人员每年至少2次到阜蒙县调研工作,与定点扶贫大板镇党委政府一同研究发展思路、帮扶方案、具体项目和推进措施。省委常委、统战部长、委党组书记范继英,委主任高炜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提出了“科学规划引领、特色项目牵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支撑、民族文化深度融合”等工作思路和“党员干部全员结对帮扶、培育和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项目、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统筹推进”等具体要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利用国家专项工作的开展,实施兴边富民工程、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工程、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工程,结合全省实际开展少数民族百乡万户惠民工程,推动全省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仅2018年,争取投入民族资金1.9亿元,协调带动资金5.9亿元,重点实施民族特色项目、扶贫项目和其它惠民项目494个,覆盖56个县市区、220个乡镇、436个村屯,带动少数民族农户14.3万户,惠及少数民族群众60.3万人。在为全省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做“加法”的同时,实行点面结合,根据阜蒙县在我省民族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村数量最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最多的实际,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向贫困村倾斜。既结合全省少数民族百乡万户惠民工程,开展普惠扶贫,实施发展生产、改善民生、科技培训项目,促进农户实现增收,又结合民族特色亮点工作,实施产业扶贫,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和发展、民贸民品企业发展壮大等民族特色项目,通过打造亮点工作,传承民族文化,培育特色产业。近年来,省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争取投入和协调间接投入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资金1亿多元。仅2016年以来,已向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5000余万元,实施发展生产、改善民生项目100余个。
二是定点扶贫,助力民族乡镇振兴发展。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自2014年以来,省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先后定点扶贫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哈达户稍镇、驻村帮扶哈达户稍村。2016年以来,定点扶贫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板镇,驻村帮扶大板镇大板村。省民宗委成立了定点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由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班子成员任副组长、相关处室负责同志为成员,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定点扶贫工作,帮助定点扶贫乡镇协调推进项目。同时,派出驻村工作队长期驻扎哈达户稍镇和大板镇,开展帮扶工作。2016年帮助大板村实现脱贫销号,2017年帮助各力格村实现脱贫销号,2018年帮助三家子村实现脱贫销号。坚持规划先行,通过深入调查研究论证,依托大板镇蒙古族文化悠久、海棠山风景区旅游资源丰富、四通八达交通便捷、山南小气候空气相对湿润的独特优势,帮助大板镇科学制定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三年发展规划,调整并确定了适合当地的发展思路,打造蒙古族风情小镇、发展乡村旅游、壮大集体经济,帮镇为主、以镇带村、实现脱贫摘帽。联系北京同和时代规划设计院,帮助大板镇科学设计了小城镇发展规划。2016年以来,省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直接争取投入大板镇项目资金1000余万元,间接引进资金800余万元。其中,争取投入150万元,扶持三家子村开展了海棠湾休闲农业万米生态长廊建设项目和畅想生态农庄,提升了大板镇观光旅游项目吸引力和知名度。投入300万元开展了蒙古族特色小城镇改造项目,增加民族元素、挖掘民族文化、体现民族特点,提升小城镇品位。扶持各力格村成立丰泰红薯种植合作社,创建“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争取投入60万元扶持各力格村发展红薯种植项目,已扩大规模近千亩,开发粉条、面粉、著条等多个产品,实现生产、加工、储藏、销售一条龙产业链条,带动农民亩增收1000余元。争取投入50万元帮助各力格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光伏发电项目。争取投入45万元帮助衙门村修建村民出行路,争取60万元帮助山岳村修建村民出行路,方便了村民出行。
三是驻村帮扶,推动少数民族村屯脱贫攻坚。省民宗委先后派出6名同志分二批驻村工作队开展驻村帮扶,做到了长期驻扎,不脱贫、不脱钩,真扶贫、扶真贫,取得显著成效。自2016年驻村扶贫以来,省民宗委驻村工作队全体同志,情系第二故乡,把大板的事当成自己家的事来办,倾情开展定点扶贫和驻村帮扶工作。3年来,省民宗委驻村工作队以党的建设为统领,以项目建设为牵动,以民生改善为目标,抓班子,带队伍,找项目,促发展,构和谐,惠民生,经过不懈努力,大板村党支部焕发了青春活力,村集体经济实现年收入10万元,大板村党支部2018年被评为全县先进党支部,省民宗委驻村工作队被评为全市最美驻村工作队。大板镇深深地留下省民宗委驻村工作队的足迹。以党建为统领,抓班子,带队伍,提高基层组织力。重视“硬”环境建设,争取投入15万元资金完善了大板村部改造,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卫生室、宣传栏、健身器材等全部更新改造,把村党支部打造成为群众办事服务、开展村级管理和党员学习活动的示范基地。抓好“软”环境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建规划引领,建立完善并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四议一审两公开”、重大事项集体决定、评优评先、党员志愿服务等制度,规范党组织生活。如今,大板村党支部内外环境焕然一新、党支部战斗堡垒更加坚强有力、两委班子更加团结有力、党组织政治生活更加规范、党员干部过组织生活成为自觉、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效发挥、党员志愿者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大板村党支部2018年被评为全县先进党支部,成为全县党建规范化建设的一面旗帜。以项目为牵动,招项目,引资金,激发大板镇经济发展活力。经过多方论证,帮助大板村制定了光伏发电立村、辣椒种植兴村、畜牧养殖富村、旅游观光旺村的发展思路,帮助村制定了脱贫攻坚三年发展规划、一村一品发展规划,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基础。2017年以来,协调争取110万元在大板村建设110KW光伏发电园,现已实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10万元。争取投入38万元,修建900平方米方塘1座,铺设管道200余亩,改善了部分农民生产经营条件。结合大板村十年九旱、土地种植单一、土地收益低的实际,加强调研论证,借鉴成功经验,探索发展种植中药材、辣椒种植、地瓜种植、菊苣种植等高效农业的路子,探索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从根本上破解农村发展的瓶颈和难题,让农民不仅眼前脱贫,更从长远上实现增产增收。2018年,扶持大板村党员致富带头人开展辣椒种植试验田,联系中国辣椒产业专家做好技术指导和产品回收,试验田亩净收益1100元,为群众作了示范。2019年,协调争取资金60万元,扶持党员大户流转土地200余亩,成立了“民族一家亲”种植合作社,发展辣椒种植、地瓜种植、土豆种植、大葱种植等双茬轮作、间作套种高效农业。招商引入阜新和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开展菊苣种植试验项目30余亩,正在推进150亩黑木耳种植、200亩葡萄种植和畜牧养殖等项目,带领农民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从长远上实现增产增收。以民生改善为目标,办实事,解难题,提高群众生活幸福指数。2017年以来,协调争取200余万元实施大板镇蒙古族特色小镇改造,安装改造路灯262盏,栽植银杏树240棵、榆叶梅220棵、灌木丛2000延长米,修建海棠山牌楼,增加民族元素,提升了小城镇品位。争取投入15万元,为大板村修建民族文化广场和民族团结健身广场,营造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浓厚氛围。争取投入300余万元,完成了大板村11.3公里村屯路建设,方便了村民出行和农产品运输。组织机关干部与大板村1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结成对子,根据脱贫程度和家里现状,进行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开展结对帮扶,捐款物13万余元,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献爱心、送温暖。加强招商引资,与大连市服装厂合作,引进手工缝纫扶贫项目,转移农村妇女剩余劳动力(含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可月增收500元以上。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和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化解土地确权纠纷、干部矛盾纠纷、危房改造纠纷20余起。开展农村环境治理,年清理垃圾300余吨。协助村两委班子落实好计生、社保、低保、五保、就业、医疗等惠民政策,抓好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工作,方便群众办事。支持村秧歌队、跳舞队开展日常活动和送文化下乡活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营造了“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关爱他人”“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希望、民族有力量”的良好氛围。
(省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驻村工作队队长 阜蒙县大板镇大板村第一书记 刘晓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