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市充分激发驻乡村“第一书记”活力 强力助推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19-09-11 13:44 阅读量:1531
新民市把驻乡村“第一书记”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人才资源,精准选育,强化管理,搭建平台,宣传表彰,激发“第一书记”砥砺奋进、勇当乡村振兴“主力军”,成为助推新民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坚持精准选育,打造过硬队伍。在沈阳市选派86个驻乡村“第一书记”的基础上,新民市通过个人报名、党委把关、组织培训、面试考察等环节,从有热情、爱农村、能力强、肯奉献的年轻干部中,选派了40人任经济薄弱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又从市直部门中选派了215名党员骨干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实现了335个行政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全覆盖。为全面提升“第一书记”的政治意识和履职尽责能力,组织开展了业务培训班4期、召开现场会32次、举办观摩活动15次。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开展,让“第一书记”不断得到充电,培养打造了一支素质能力过硬、满怀工作热情和为民情怀的驻乡村干部队伍,为在乡村振兴主战场上大展伸手奠定了扎实基础。
强化跟踪管理,持续压实责任。自选派“第一书记”到乡村工作以来,新民市委始终密切关注“第一书记”的工作动态,将其工作情况纳入组织视野之内,并在市委组织部设立了选派干部管理办公室,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工作报告、调研指导等制度,同时实行每天乡村双向签到制度,除在外跑项目、协调民生问题等工作需要外,都在岗在位,成为名副其实的“村里人”。市级领导和组织部门每次下乡村调研,必与“第一书记”座谈,了解其工作、生活和思想近况,指导、督导其主动融入、真抓实干,既有效传导压力,又及时为其加油鼓劲。注重日常管理与年度考核相结合,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评选先进、提拔使用、晋升职级、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增强“第一书记”干事创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让“第一书记”有了积极进取的方向感和成就感。
q。在驻乡村“第一书记”中开展“认领项目强管理、分类推进促提升”载体活动,活动内容为提升党建水平、广泛开展活动、村级治理有效、村级集体经济壮大四个方面,细化为阵地建设标准、组织生活规范、党员活动经常、文明家风类、文明村风类、民主制度健全、村容环境整洁、异地置业模式、利用土地确权成果模式、合作入股模式等10个项目,驻乡村“第一书记”可自己选择认领项目,也可自由选择组成项目工作组。该载体活动充分调动了“第一书记”各尽其能、大胆探索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促进了“第一书记”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年多来,驻乡村“第一书记”致力于脱贫攻坚、产业振兴,引领成立“四联社农产品商行”“乡村旅游合作社”等70个农民经济组织,开发棚菜3800亩,引进高效农业等试验示范项目85个,助农增收达到1.2亿元;致力于招商引资“内引外联”,引进“沈阳金牧农牧”生猪养殖和“江苏金箔”医药包装两个超亿元项目,总引资额达到4亿元;致力于人居环境整治、民生改善,协调投入资金8172.7万元,修建53个党建文化广场、新建垃圾投放点594个、铺设柏油和砂石路653.3公里、安装路灯2627盏、栽植风景树5万余株;致力于基层组织建设规范提升,335个行政村中100个村升级为“四星”或“五星”党建示范村,37个后进村成功转化。
注重典型引领,营造比学氛围。设计开展“第一书记在行动”活动,并在新民广播电视台和“新民智慧党建”平台开设《第一书记在行动》专题栏目,栏目分“我是第一书记我承诺”、“我是第一书记我行动”、“我是第一书记我骄傲”3项内容,主要以典型事迹报道、开展工作纪实讲述、演播室现场面对面访谈、现场活动等形式全方位展现,已制作播放56期,激发了“第一书记”自身潜能和工作干劲。总结整理60名“第一书记”先进事迹,编辑印制《第一书记驻村故事》,集中展示选派干部风采,进一步激励“第一书记”投身乡村振兴伟大实践。隆重举行以驻乡村“第一书记”为主角的表彰大会,对53位驻乡村优秀“第一书记”进行表彰,在全市进一步营造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作者:梁宝华
单位:辽宁省新民市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