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28 09:03 阅读量:9344次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国之大者”,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不懈奋斗、永远奋斗,以“五个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立足“14亿多人口”这个基本现实。“我们所推进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要想发展振兴,最重要的就是立足国情、走自己的路”。对于中国这个人口大国来说,再大的成就除以14亿多人都会变得很小,再小的问题乘以14亿多人都会变得很大,再小的力量凝聚于14亿多人就会形成磅礴伟力。因此,我们要立足14亿多人口这个基本现实,统筹协调好各项事业发展。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14亿多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只要我们笃志奋进、勇毅前行,虽远必达,虽难必成。 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锚定人民“共同富裕”这个基本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国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不但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体现了党的初心使命,也丰富了人类现代化的内涵,昭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追求,为人类发展道路提供了全新选择。我国已经实现了人民生活全面小康目标,创造了人类现代化历史上的奇迹,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之路。中国不会使用西方现代化的“模版”,不会崇拜西方现代化的“范本”,更不会照抄西方现代化的“作业”。新的赶考路上,我们要坚持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攻克难关、创造奇迹,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伟大的历史性成就。 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齐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这一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有效解决了经济增长过程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世界性难题。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们党确立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坚持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成功避免了现代化实践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不均衡、不同步的问题,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创造性地解决了大量的生态环境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一系列全局性、长远性、战略性思想,实现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环境高水平保护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也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事业中取得了举世惊叹的成就。 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从古丝绸之路商贸驼队,到今天中欧班列“钢铁驼队”,一个个互利共赢、和衷共济的故事,蕴含着中华文明传承至今的对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需要中国。新征程上,我们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中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与世界各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者:许华凌) 【责任编辑:乔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