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18 15:51 阅读量:2656次
绩效考核是推动工作的“指挥棒”,也是检验干部的“标尺”。但若考核指标过多过杂、流程繁琐复杂,就容易让基层干部陷入“填表格、报数据”的怪圈,反而偏离了推动发展的初衷。要让考核真正发挥作用,必须抓住三个关键:指标要“准”、流程要“简”、结果要“实”。 指标贵在精要,不能贪多求全。考核指标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准越好。有的地方把考核当成“筐”,不管是否相关的工作都往里装,看似全面,实则模糊了重点。比如将日常工作拆分成几十项指标,要求事事留痕、处处证明,看似精细管理,实则让干部疲于应付。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考核指标同样需要聚焦核心任务,抓住影响全局的“牛鼻子”,砍掉可有可无的“花架子”。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考核,既能帮助干部明确方向,又能为基层腾出更多抓落实的精力。 流程必须简化,不能层层加码。考核流程繁琐,是基层负担的重要来源。有的单位要求“周周报进度、月月交总结”,材料反复修改、表格重复填报,甚至同一项工作要在多个系统中录入数据。这种“层层留痕”看似严格,实则消耗了干部大量时间精力。考核不是“材料竞赛”,而应回归推动工作的本质。要打通数据壁垒,整合重复流程,能用信息化手段解决的问题,就不让干部手动填报;能合并的检查项目,就不搞多头考核。只有把干部从“表格堆”里解放出来,才能让他们有更多时间走基层、解难题。 结果重在运用,不能一考了之。考核结果用不用、怎么用,直接关系干部积极性。如果考核结果仅仅停留在“排名通报”上,或者“干好干坏差不多”,就容易滋生敷衍应付的心态。古人说“赏罚信明,万事皆成”,考核必须与干部的奖惩、晋升、培养紧密挂钩。对实绩突出的干部,要大胆表彰、优先使用;对落实不力的干部,要及时提醒、督促整改。只有让考核结果成为干部成长的“助推器”、选拔任用的“硬杠杠”,才能形成“实干者得实惠、有为者有位子”的鲜明导向。 考核的最终目的是激励担当、推动发展。唯有把考核的“水分”挤出去、把干事的“劲头”提上来,才能真正实现“减负不减责、加压不加码”,让干部轻装上阵、让实干蔚然成风。
绵阳科技城新区 陈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