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7-13 07:51 阅读量:5027次
调查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真实情况,倾听群众呼声,从而更好地推动政策的制定和工作的开展,但是有些领导干部担心上级来调研发现问题被问责,因此想方设法为迎接调研做了大量功课,精心准备调研路线和调研点,路线多展现亮点,规避“堵点”“污点”“痛点”,即使准备了问题调研点也是露“芝麻”藏“西瓜”。这种“旅游式”的调研失去了调研的意义,是典型的调研“走秀”,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体现。 “四不两直”调研工作法可谓是破解“旅游式”调研的良方,“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即可以让调研由明访为暗访,保证调研结果的真实性,又可以改变调研“层层准备”、“层层陪同”、调研后“层层过问”的问题,让基层从迎接调研中脱出身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真抓实干。 不跟“旅游行程”走,跟着矛盾问题走。知不足而后进,调研就是要发现问题,查找症结,然后通过解决问题推进各项工作更好完成,让人民更满意。要真调研调真研,不报基层“旅行团”,不跟调研对象设计的“行程”走,不看准备好的“景点”,围绕目标自定“行走”方向,用自己的视角看真“山”真“水”。要带着线索去调研,提前做好“攻略”,绘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调研思维导图,跟着问题导向走,带着“火眼真睛”,拨开层层“云雾”,追根溯源,找到“堵点”“污点”“痛点”,为改进政策和工作提供第一手原始资料。 不听“游团导游”讲,多听基层百姓讲。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贵州时说,“政策好不好,要看老百姓是哭还是笑”。调研中不用听干部“导游”解说,百姓生活好不好百姓最有发言权,也是检验我们工作的重要标准。要“微服”私访,不做“钦差大臣”,带着真情到百姓中间,多当“听众”、“看客”,从百姓的衣食住行中品工作优劣,探究政策方向。要多与百姓拉家常、交朋友,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主动融入群众,从百姓话语中认真听取群众心声,了解群众期盼,掌握群众需求,关心群众疾苦,从群众的实情实话中找到工作方向。 不想“过去成绩”单,研想破解难题法。成绩属于过去,未来任重道远,唯有在“研”上不断“上下求索”,以“不求最好,但求更好”的执着,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要面对亮点不自满,面对不足不护短,敢于把问题摆在桌面,用好“放大镜”“显微镜”解剖问题“麻雀”,深入剖析根源。要用好调研结果,聚焦矛盾问题的关键症结,寻找破解难题的良方妙药,找准主要问题,抓住主要矛盾,拿出务实管用的政策和措施,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努力化解影响基层发展的突出矛盾,赢得群众的认可和满意。
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委组织部 李云霞 【责任编辑:树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