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06 08:05 阅读量:6050次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是国家经济安全和产业安全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综合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但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仍存在受制于人的情况。“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在关键领域实现自主可控,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才能畅通国内大循环,掌握发展主动权,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 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新型举国体制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具有突出优势,表现在技术攻关规划具有系统性、完整性,能够集合精锐力量、集中宝贵资源开展集中攻关、取得重大突破。实践充分证明,举国体制在国家重大战略科技攻关中卓有成效,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两弹一星”,还是近年来在载人航天、深海工程、高速铁路、疫情防控等领域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都是通过举国之力,调动精兵强将和优势力量集智攻关实现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克是产品创新的重要保证,具有研制难度大、影响面大等特点,把更多精力转到定战略、定方针、定政策和创造环境、搞好服务上来,以增强源头创新和关键技术供给能力为核心,瞄准关键核心技术推进协同创新,立足企业实际,面向产业链和世界科技发展前沿,以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选择重点领域和核心技术、关键环节,努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要突出科技人才主体地位。工以才成,业由才广。新时代的发展,关键是人才。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自身规律,以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优化整合区域战略科技力量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加快建设重点实验室、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高能级人才载体,推进基地、人才、项目、资金一体化配置,提升关键领域创新融合空间的承载能力。完善科技人员绩效考核评价机制,营造有利于激发科技人才创新的生态系统。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引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让包括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内的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 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要着力解决“卡脖子”问题。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关键核心技术上的短板,是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要站在世界科技前沿,把握变革性科学的发展方向,用深厚科学素养、开阔的战略眼光、前瞻性判断力,能够整合创新资源、抢占科技制高点。通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等强化任务部署,发挥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以及科技领军企业等战略科技力量的作用,精准研判颠覆性技术的突破方式、产业价值链的攀升趋势,开辟新领域、提出新理论、发展新方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潜心攻克关键性操作技术和生产工艺瓶颈,疏通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连接的快车道,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
丹东市振安区委组织部 孙晓奇
【责任编辑:张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