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7 07:49 阅读量:4583次
3月16日出版的第6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文章指出,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切实抓好农业农村工作。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业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目的是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农业强国的道路任重道远,广大党员干部要秉持“赶考”的姿态,立足实际,以新发展思想推动农业现代化,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发展,走好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赶考”路。 发“红色”党建为凝聚力,目标明晰,走好“笃定奋进”富民路。“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党领导“三农”工作原则不动摇,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强保证。立足新时代,党建工作无论何时都发挥着战斗堡垒作用,是凝聚人心、推动农业强国建设的磅礴力量。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党的力量挺在乡村振兴最前沿,紧紧围绕党建引领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体思路,以党风促民风,以党建为引领,夯实建强基层战斗堡垒。要打通党建“任督二脉”,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创新村务管理机制等方面多向发力、聚集力量,将党建引领效应拓展到乡村治理全过程、各领域,让基层党组织扛起党建引领“三农”建设的“大旗”,把中央对“三农”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落实,有效推动乡村振兴。 发“黄色”实干为核心力,久久为功走好“攻坚克难”奋进路。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建设生态农业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既要谋划,更要实干。在北大荒博物馆内,矗立着镌刻着1.2万多名拓荒者名字的25米的铜墙。70多年来,是他们在千百年来未被开垦的、人迹罕至的亘古荒原,点燃了“第一把火”,拉开了“第一把犁”,他们用青春、智慧乃至生命浇灌黑土,让莽莽荒原变成锦绣良田、丛生荆棘变成滚滚稻浪,铸就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北大荒精神,谱写出人类拓荒史上从未有过的辉煌史诗。新时代的“赶考”之路绝不是康庄大道,可能面临诸多困难,面对新“考题”,广大党员干部既要抓稳坚实的农业基本盘,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又要培育壮大特色品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拓展农业产业领域,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要勇开“冲锋舟”、敢当“硬汉子”,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顽强意志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坚定理想和信念,牢记使命与职责,把建设农业强国这场“大考”考的精彩、考出辉煌。 发“绿色”生态为保障力,慎终如始走好“人民至上”不悔路。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实施农业强国战略,体现了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政治情怀、赤子之心。“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曾是塞罕坝昔日荒凉景象的真实写照。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坚守,三代建设者以其坚韧不拔的斗志和永不言败的担当,履行着“为首都阻沙源”的神圣使命,他们坚定不移的走绿色发展之路,在寸草不生的荒原之上,筑造了一道道绿色长城,用激情、智慧与汗水成就了令世人叹为观止的人间奇迹,可以说农业农村发展的含“绿”量,决定着农业现代化的含“金”量。广大党员要以人民为“书”,沉身段、弯腰杆,无怨无悔做人民群众“贴心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立足资源禀赋,发挥农业先天优势、独有优势和比较优势,积极探索“差异化”经济发展新模式。以农业优势,进行规模化、集约型经营等举措,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在提升绿水青山的“颜值”同时,做大“金山银山”的价值,用我们的“辛苦指数”换群众“幸福指数”,奉上令人民满意的合格“答卷”!
丹东市振安区委组织部 孙晓奇 【责任编辑:张健】 |